文章快速检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2, Vol. 45 Issue (5): 354-358  DOI:10.3969/j.issn.1000-9760.2022.05.010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高斌, 扶长青, 陈端颖. 某医学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2, 45(5): 354-358.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22.05.010.
[复制中文]
GAO Bin, FU Changqing, CHEN Duanying.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adjust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 medical university[J]. 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2, 45(5): 354-358.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22.05.010.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Q195)

通信作者

扶长青, E-mail: fcq20171228@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6-07
某医学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高斌1 , 扶长青2 , 陈端颖2     
1.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2. 湖北医药学院, 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 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取样, 使用手机成瘾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学校适应量表, 对某全日制医学院校63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学校适应得分为(3.81±0.55)分, 男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 P < 0.05);回归分析显示, 手机成瘾可以负向预测学校适应(β=- 0.17, P < 0.001), 亲子依恋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09, P < 0.001), 学校归属感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71, P < 0.001);中介分析结果显示, 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手机成瘾与学校适应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14%。结论 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是影响医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医学生    手机成瘾    亲子依恋    学校归属感    学校适应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adjust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 medical university
GAO Bin1 , FU Changqing2 , CHEN Duanying2     
1.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hool adjustment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November 2021,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recruit a total of 638 college students in 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a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cale, school belonging scale and school adjustment scal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school adjustment was (3.81±0.55).The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of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2.432, P < 0.05).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school adjustment (β=-0.17, P < 0.001).Parent-child attachment positively predicted school adjustment (β=0.09, P < 0.001) and school belonging also positively predicted school adjustment (β=0.71, P < 0.001).The results of medi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chool belonging played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betwee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ed for 57.14%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chool belonging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chool adjust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chool belonging    School adjustment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事实上,大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的经历,新生学校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更会影响其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2-3]。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在入学3个月以内,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等方面适应状况不佳[4],因此,需要对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予以重视[5]。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日益提高,高校里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造成了严重干扰。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如果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6],还可能影响其专业承诺[7]、学业成绩以及学业倦怠水平[8]。本研究于2021年11月对某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医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促进医学生的学校适应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在某两所全日制医学院校选取730名在校医学新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3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4%,其中,男生有328人,女生310人;农村生源490人,城镇生源148人;普通本科院校450人,双一流高校188人,年龄17~20岁(18.25±0.55)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心理健康老师担任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在班会或者课堂上完成匿名测试,测试时间约10min,测试结束后当场回收数据,并随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剔除空白问卷和无效问卷。

1.2.2 调查工具

1)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采用由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9],一共16个条目,包含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示手机成瘾越严重。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9。

2) 亲子依恋量表。采用王树青等亲子依恋量表[10],一共10个题目,包括3个维度:沟通、信任和疏离,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依据被试在3个分量表的得分(信任加沟通再减去疏离分)可以算出亲子依恋质量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亲子依恋质量越高。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74。

3) 学校归属感量表。采用Cheung等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问卷[11],该问卷在以往研究中信效度良好[12],一共由18个项目组成,包括对学校的抵制感与学校归属感2个维度。采用6点记分方法(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学校归属感越强。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9。

4) 学校适应量表。采用欧阳娟编制的中国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13],一共36个条目,分为人际适应、总体评价、情绪适应、学习适应和对大学的认可度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示个体学校适应水平越好。本研究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调查对象学校适应的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因素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考察各因素对学校适应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38名医学生的学校适应得分为(3.81±0.55)分。不同性别医学生的人际适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P<0.05),不同生源地医学生的学校适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学生学校适应得分比较(分, x±s)
2.2 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手机成瘾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呈正相关。见表 2

表 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系数
2.3 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控制了性别、生源地、学校层次等变量之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如表 3所示):手机成瘾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 0.17,P < 0.001),手机成瘾负向预测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β=- 0.27,P < 0.001;β=- 0.22,P < 0.001);亲子依恋不仅直接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β=0.38,P < 0.001),而且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09,P < 0.001),学校归属感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71,P < 0.001)。

表 3 学校适应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如表 4图 1所示):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手机成瘾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25,占手机成瘾对学校适应的总效应(-0.42)的59.52%。具体而言,中介效应由三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1)通过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学校适应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1;2)通过手机成瘾→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2;3)通过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3。三个间接效应依次占总效应的4.76%、16.67%和38.09%,它们各自的Bootstrap 95%CI均不包含0,因此这三条间接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表 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图 1 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的多重中介作用 注:*表示P < 0.001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对学校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16]。究其原因,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具体而言,在学业领域,手机成瘾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17],引起学业拖延和学业倦怠[18-19]。在情绪领域,手机成瘾能够诱发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20]。在人际关系领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21]。此结果提示高校需要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并合理地使用手机,可以在必要时候对手机成瘾的群体通过正念训练[22]、抑制控制[23]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从而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可以正向预测学校适应,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24-25]。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在手机成瘾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这表明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可以作为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保护性因素,针对上述结果,可以通过依恋理论[26]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27]进行解释,具体而言,个体的亲子依恋质量越高,具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2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越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与学校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校归属感越强,对校园容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更专心投入学习以及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学校适应水平[29]。此外,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手机成瘾与学校适应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这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水平。

综上,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医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而且为有效促进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指导建议。具体而言,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改变消极的应对方式[30],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31],防止医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促进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而为医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 应梦婷, 林秀彬, 等. 《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3): 435-444.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3.009
[2]
Bruffaerts R, Mortier P, Kiekens G, et al.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ollege freshmen: Prevalence and academic functioning[J]. J Affect Disord, 2018, 225: 97-103. DOI:10.1016/j.jad.2017.07.044
[3]
高峰强, 徐敏霞, 王鹏, 等. 大一新生羞怯与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科学, 2017, 40(2): 353-359.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70216
[4]
马素红. 主动性人格与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5): 751-754. DOI:10.13342/j.cnki.cjhp.2017.05.030
[5]
Lau EYH, Ch an, K KS, Lam CB.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outcomes of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Self-Esteem as a mediator[J]. J Coll Student Dev, 2018, 59(1): 129-134. DOI:10.1353/csd.2018.0011
[6]
罗海荣, 许建国, 廖建英, 等. 学校适应性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15(8): 163-164.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5.8.106
[7]
李强, 翟德胜, 布海霞, 等.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学校适应、时间管理倾向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19, 35(10): 1398-1402. DOI:10.13329/j.cnki.zyyjk.2019.0369
[8]
高明. 学业成绩不良高职生的大学适应、学业情绪及学习倦怠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4): 699-701.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4.04.030
[9]
熊婕, 周宗奎, 陈武, 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3): 222-22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2.03.013
[10]
王树青, 宋尚桂.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 10(1): 32-37, 43.
[11]
Cheung HY, Hui SKD. Mainland immigrant and Hong Kong local students'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J]. Asia Pac Educ Rev, 2003, 4(1): 67-74. DOI:10.1007/BF03025553
[12]
黄慧华.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13]
欧阳娟.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4]
金荣, 闻雪, 姜永志.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0): 59-64.
[15]
丁娜妮, 涂小莲, 沈怡佳, 等. 医科院校大学新生社会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效应[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6): 47-48.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7.06.024
[16]
Zhang G, Yang X, Tu X, et al. Prospe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bile phone deYFD BO pendenc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college adjustment as a mediator[J]. J Affect Disord, 2020, 260: 498-505. DOI:10.1016/j.jad.2019.09.047
[17]
高斌, 朱穗京, 吴晶玲.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3): 400-40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3.11
[18]
Junco R, Cotton SR. No A 4 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Comput Educ, 2012, 59(2): 505-514. DOI:10.1016/j.compedu.2011.12.023
[19]
曲星羽, 陆爱桃, 宋萍芳, 等. 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以学业拖延为中介[J]. 应用心理学, 2017, 23(1): 49-57.
[20]
张玥, 张冬静, 熊琳, 等.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 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6): 1086-1090.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8.06.008
[21]
廖慧云, 钟云辉, 王冉冉, 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24): 852-855.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6.05.019
[22]
Ramler TR, Tennison LR, Lynch J, et al. Mindfulness and the college transition: the efficacy of an adapted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fostering adjustment among first-year students[J]. Mindfulness, 2016, 7(1): 179-188. DOI:10.1007/s12671-015-0398-3
[23]
丁相玲, 祖静, 张向葵. 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3): 56-62.
[24]
曾晓强, 张大均.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J]. 心理学探新, 2010, 30(4): 76-80.
[25]
包克冰, 徐琴美.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6, 26(2): 51-54.
[26]
陈武, 李董平, 鲍振宙, 等.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学报, 2015(5): 47-59. DOI:10.37247/SP.J.1041.2015.00611
[27]
邓林园, 方晓义, 伍明明, 等. 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3): 305-31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3.03.008
[28]
王玉龙, 姚治红, 姜金伟.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 留守时间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3): 550-553.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6.03.038
[29]
彭丽娟, 陈旭, 雷鹏, 等. 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 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2): 237-239.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2.032
[30]
梁三平, 王芳芳. 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36): 47-50.
[31]
王旭美, 谢晖. 医学本科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2): 160-162, 165.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3.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