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流行迅速、病死率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艾滋病流行现状、防范与治疗等问题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为了解济宁市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现对济宁市2005-2021年检报告的HIV/AID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下一步制定艾滋病防控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流行病学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济宁市HIV/AIDS病例历史卡片数据库。从中筛选报告地为济宁市,审核标志为“已终审卡”,病例类型为“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新报告HIV/AIDS病例。
1.2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感染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分析,各年度间变化比较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2005-2021年济宁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2023人,其中男性1725人,占总人数的85.27%;女性298人,占总人数的14.73%;男女性别比为5.79 ∶1。HIV/AIDS病例报告数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9年后略有下降。随年份变化,HIV/AIDS男性、女性患者的比例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 =1803.47,P < 0.001),男性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见表 1。
![]() |
表 1 2005-2021年济宁市HIV/AIDS病例报告情况 |
2023例HIV/AIDS病例中,年龄以30岁~为主(42.71%);民族以汉族为主(94.22%);户籍以本市为主(70.69%);婚姻以已婚有配偶为主(49.33%);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37.62%);职业以农民及民工为主(46.17%)。见表 2。
![]() |
表 2 2005-2021年济宁市HIV/AIDS病例人口学特征 |
2023例HIV/AIDS病例中,样本来源于咨询检测最多,为545人,占总人数26.94%。见表 3。
![]() |
表 3 2005-2021年济宁市HIV/AIDS病例样本来源情况 |
2023例HIV/AIDS病例中,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为985人,占总人数的48.69%;同性传播899人,占总人数的44.44%;母婴传播24人,占总人数的1.19%;血液传播20人,占总人数的0.99%;注射毒品53人,占总人数的2.62%;其他及不详42人,占总人数的2.08%。见表 4。
![]() |
表 4 2005-2021年济宁市HIV/AIDS病例样本来源情况 |
2005-2021年济宁市HIV/AIDS患者以本地户籍为主,性传播为主要感染方式,咨询检测和医疗机构检测是主要的发现途径,这些特点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3-5]。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与全国情况一致[6-9],提示济宁市艾滋病疫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遏制艾滋病疫情过快上升的势头。从人群分布看,济宁市艾滋病病例男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同性恋、男性嫖客发现人数增多有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44岁,占总人数的42.71%,该年龄段人群处于性活跃期,农民居多,文化教育有限,艾滋病防范意识淡薄。大年龄组有一个发病小高峰,这可能与老年人非婚商业异性性行为较为普遍,对检测咨询了解少或接受检测咨询的机会少,感染HIV的风险意识和自主检测意识较差有关。因此,需要提示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社会防控宣传教育与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相结合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群对艾滋病防控知晓率,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减少或消除危险行为。
济宁市艾滋病疫情形势比较严峻,防治任务艰巨。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年来检测面的扩大,新发感染者不断涌现、病例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艾滋病持续传播的危险性[10],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1],以非婚异性性行为为主。因此,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以阻断经性传播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有研究证明,通过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性疾病传播概率[12],济宁市在制定新时期防治艾滋病策略中应进一步加大对暗娼和嫖客的检测筛查力度,尽可能多地早发现传染源并及时给予规范治疗、干预和管理,以减少传播机会。
AIDS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人员及经费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分别牵头且密切配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区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格局[13]。同时,疾病控制和医疗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积极动员促进高危行为者进行检测,及早诊断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助于延长HIV感染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毒载量,减少经性传播概率,做到“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控制艾滋病在济宁市上升的势头[14-15]。
[1] |
张涛, 齐俊峰, 唐慧玲, 等. 金华市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6): 571-573. |
[2] |
何金奎, 张志坤, 王福才, 等. 2009-2015年唐山市艾滋病疫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32(10): 1077-1079. DOI:10.7629/yxdwfz201610005 |
[3] |
葛宪民, 唐振柱, 朱秋映, 等. 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 中国性病艾滋病, 2017, 23(1): 40-43. DOI:10.13419/j.cnki.aids.2017.01.12 |
[4] |
彭庭海, 彭国平, 阳凯, 等. 湖北省2010-2014年新报告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新发感染状况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6): 657-661.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7.06.005 |
[5] |
陈学玲, 胡晓远, 马媛媛, 等. 2011—2015年新疆伊犁州HIV新报告病例中新发感染分析[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7, 32(1): 33-33. DOI:10.13215/j.cnki.jbyfkztb.1612016 |
[6] |
欧阳雪, 郑惠能, 马桂林, 等. 厦门市2015年HIV/AIDS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 10(11): 888-890. |
[7] |
姚菲菲, 董利民, 谢艳, 等. 1997-2014年自贡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 32(5): 487-490. |
[8] |
靳子义, 李建军, 张倩倩, 等. 2001-2009年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学特征[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7): 466-470. |
[9] |
杨楠, 王路. 沈阳市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2): 177-178.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4.02.014 |
[10] |
朱海霞, 李平. 2016—2018年济宁地区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HIV、梅毒和丙肝感染情况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19, 45(4): 363-366. DOI:10.13217/j.scjpm.2019.0363 |
[11] |
唐武, 文霞. 1995-2014年遂宁市船山区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 32(8): 850-854. |
[12] |
鲜洪, 胡蓉, 刘官文, 等. 2005-2014年绵竹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现状[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6, 31(2): 105-107. |
[13] |
刘民哲, 蓝荣伟, 邓海明, 等. 1997-2014年来宾市的艾滋病流行特征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3): 2331-2335. |
[14] |
穆金萍, 宋巍, 王路. 2008-2017年沈阳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16): 2894-2897. |
[15] |
曹妍, 冉定鑫, 李杨, 等. 2002-2017年阆中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19): 3484-3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