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 '\\)']]}});
文章快速检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 Vol. 41 Issue (1): 40-43  DOI: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1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王汉苗. 孔子的生命意识与医学生人文精神之塑造[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 41(1): 40-43.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1.
[复制中文]
WANG Hanmiao. The study of confuciu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umanism building of medical students[J]. 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8, 41(1): 40-43.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1.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6CZXJ0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1-30
孔子的生命意识与医学生人文精神之塑造
王汉苗    
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 日照 276826
摘要: 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它决定着生命个体的行为选择。敬畏生命、同情弱者、生命不朽,是孔子生命意识的主要内容。医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的生命意识,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医者的价值判断与行医行为。在医学回归人学、重建医学人文的呼声下,全面审视孔子的生命意识,对医学生进行尊重、关爱生命教育,坚定其为医学立德立功之信念,塑造其人文精神,对于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敬畏    同情    不朽    人文精神    
The study of confuciu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umanism building of medical students
WANG Hanmiao    
School of Management,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 Life consciousness is people's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life which determines the personal choice of action.Reverence for life, sympathy for the weak and immortality of life, all of which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Confucius' life consciousness.Chinese medical scienc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us' culture and therefore his life consciousness has been regulating doctors' value judgment and medical practice potentially.Under the demands of the return from medicine to humanities and rebuilding of medicine humanities, it is significant to have the overall study of Confuciu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e medical students in respecting and loving life.This is meaningful in confirming the belief of devoting themselves to medicine and building humanism.
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Reverence    Sympathy    Immortality    Humanism    

医学是技术,更是人学,技术求真,人学求善,故医学必须与人文相结合,才能达到其求真求善之目的。然而,在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医学与人却渐行渐远,忘却了它“总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之初心[1],背离了生命之本质,为人们所诟病。因而,认真审视生命,重举医学人文精神之大旗,才是医学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孔子,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对生命的认识,富含深邃的哲理。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应了解之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塑造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的人性化发展。

1 “敬畏生命”与医学生人文精神之塑造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实现“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此理念下,敬畏生命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指出天地最大的恩德,是使世间生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们,更应该敬畏生命,保护生命,达到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敬畏生命,首先要珍爱生命。“贵生”是孔子生命意识的开启,他不仅主张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他人乃至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的生命,要心存善念,避免对其他生命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论语·述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孔子用钓鱼而不是网鱼的方式捕鱼,从来不射猎归巢的鸟儿,他对动物都有如此深厚的珍惜之情,更不用说对人了。

孔子对个体生命的珍重,发端于“孝”。《孝经·开宗明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乃为人之本,而保护好身体不受损伤,是孝之开始,并且,拥有完整之身,亦可在父母需要奉养之时,我们才能有能力侍奉他们。所以,当孟武伯问孔子何为孝时,孔子告之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虽然对此句话学界一直有不同看法,但“武伯谥‘武’,是其生平勇武、尚武可知。勇武、尚武,则必多生事,父母必常为之担忧,故孔子以此戒之”[2]之说是可信的。

以孝立论,孔子所倡导的敬畏生命的方法主要是提升德性修养,在言谈举止中爱己爱人。在义利关系上,他认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肯定逐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主张“以其道得之”;在立身行道上,他坚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在择友标准上,他秉承“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孔子家语·六本》)香臭自得的原则,近益友,拒损友,见贤思齐;在日常言行中,他深谙祸从口出之理,慎言慎行,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从义利追求、立身行道、择友与日常言行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敬畏生命的方法,为我们提升修养、更好地保护自身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次,孔子敬畏生命的意识,还表现在他对人生命的尊重上。《孔子家语·致思》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次对话: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

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孔子深知,此问题必须慎重回答,若告之死者有知,则孝子孝孙可能会因送别死者而妨害了生者;若告之死者无知,则担心不肖子孙弃亲而不予埋葬,权衡之后,他劝子贡现在不要急于思考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同样也是对死者亲属的尊重。其实,孔子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死者安之,生者幸之。

孔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慎言慎行,以免给他人造成伤害,而且,还时刻告诫弟子要“色思温,貌思恭”(《论语·季氏》)、“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做到“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他希望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量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强人所难,以对方为主体,以尊重他人为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孔子对生命的敬畏,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贵生,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终极追求,医学生一定要学好技术,精益求精,敢于担当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受人尊重,乃人之常情,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心理非常脆弱,医务人员眼神、言语、行为上的稍有不慎,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伤害,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将患者视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有着尊严要求的“人”,保护他们的隐私、顺从他们的意愿、用良知抗衡技术与资本对医学的入侵;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不管是权贵、还是百姓,老人还是小孩,医师都要尊敬,尽心尽力救治”[3],只有这样,医学才会有人的温度,是不忘初心之医学。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4],教育不是文化与技能的简单传递,而是唤起心灵、培养高尚人格的伟大征程,而对生命的敬畏,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工作者德艺双馨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作为医学院校,要积极担当起大学生敬畏生命教育主场域的责任,发挥大学教师生命自觉引领作用,真正提升大学生生命自觉[5],更好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2 “同情弱者”与医学生人文精神之塑造

生命中的弱者,无非是指鳏、寡、孤、独、废疾者,他们甩不掉孤独、不安、贫穷与无助,但他们仍然有其存在的目的与人格,任何人都无权把他们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因此,怜悯生命中的弱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只有文明程度发展高的国家,才会更好地对生命中的弱者进行人文关怀。并且,“诚信友爱的社会离不开对弱者的人文关怀;社会能否安定有序取决于弱者境况的改善。”[6]孔子致力于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对生命中的弱者有着无尽的人文关怀。《论语·乡党》记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末期,奴隶完全没有独立人格,远不及马匹重要,但当孔子听说自家马棚失火后的第一反应却是问是否有人受伤,而没有问马的损失情况。此处所指之人,恰是在马棚劳作的奴隶,是地位在马之下的人;朋友去世,无人收敛,孔子主动包揽起主丧之职;见到盲人,必以礼相待。马厩之人、无所归之朋友以及瞽者,都是生命个体中的弱者,面对他们,孔子总能感同身受,不做出伤害他们的行为。

无论在医学知识的掌握,还是身体健康的维护,相较于医务工作者,患者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而弱者就需要得到同情与关爱,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在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大背景下,部分医生为了减少误诊率、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或受利益驱动、或应患者要求,会选择过分地依靠仪器,而忽略了望闻问切、诊疗经验先行的原则,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引发了医患矛盾。

医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弱者,因而,培养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心,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医学院校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摆脱金钱至上的窠臼,形成正确的行医价值观,本着遵循扶正祛邪、播种善因的基本原则,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实施改造,为社会培育出温情的医学生,彰显医学自身的悲悯情怀[7]。只有这样,他们在进入医疗领域后,才会“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医说·医通神明》), 才能改变刻薄寡恩的行医方式,将医疗活动从商业资本的侵扰中剥离出来,还医学之本真。

3 “生命不朽”与医学生人文精神之塑造

孔子贵生,并从“孝”出发,规范了人们立身行道的准则,以保养生命,但当其追求的“道”与“生”发生冲突时,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谋道不谋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种浩然正气,促使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大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永垂青史,这种生命不朽的生命意识,正是儒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不朽”的永恒价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语是鲁国大夫叔孙豹针对晋国范宣子“何谓死而不朽”之问的答复。叔孙豹指出,人活天地间,肉体的死亡难以避免,名与利不过是“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史记·孔子世家》),只有树立起崇高德业、建立起不朽功业、著书立说,才能流芳百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种生命不朽的理论,是在“自然状态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干涉生命的穷达和长短”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将不得不死的被动顺受转化为了对道德生活的主动选择”[8],成为儒家知识分子人生价值践履的重要选择。

孔子正是“三不朽”的真正践行者。他创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培养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将古代典籍传于后世;他创立儒家学说,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构建大同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推进,孔子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历久弥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和平时期,发挥着它永恒性普世性价值。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必将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发展,包括医学文化。“儒家中和、仁爱、济世安民的思想和理念, 在中医药领域有深刻的体现及独特的价值”, “医乃仁术,体现的正是儒家的仁,仁是医术的根本,医术是仁的先行”[9]。医与儒以“仁”为纽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生命不朽的生命意识也为医家广泛认可,并深深影响着后世医者的价值选择。

有“外科鼻祖”之称的华佗,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因不愿长期留在曹操身边而被杀害;张仲景,乱世立志,为解脱人民疾苦而研习医书,著下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即便在其任长沙太守期间,也会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不问政事,打开衙门为百姓看病,留下了不朽佳话;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事业,奋斗终生,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带不走的是人们对她高明医术、崇高医德与奉献精神的永久追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永垂青史在人间的“大医”数不胜数,他(她)们,都是屹立在广大医者心中永远的丰碑。

“大医”,就是医学生成就自我的榜样。他们恰似一根根摩天大柱,支起了医学生的思维空间,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然而,在重医学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塑造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却令人担忧。并且,“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医疗和教育两个重大的民生问题”[10],若在培养质量上出了问题,培养出一批“无灵魂的卓越者”,必将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因此,如何帮助医学生摆脱世俗的羁绊,培养“不朽”的信念以献身于医学事业,留功名于后世,是摆在医学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攻坚克难势在必行。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作为培养医学生重镇的医学院校,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坚持“以文化人,知行合一”。要紧跟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培养敬畏生命、同情弱者的情怀;通过对医德思想以及德艺双馨人物的学习、反思与体悟,将其精神内化于心,从而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真正外化于行。

4 结语

孔子的生命意识,是孔子对个体生命的德性、社会性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现实关切。他贵生而不贪生、尊生而同情弱者、重道德生命甚于生理生命,视生命不朽为最高道义追求。这些朴素而崇高的思想,恰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学人才。人们对医学人才的期待,是德艺双馨的完美结合。因此,将孔子的生命意识引入医学专业教育,使医学生走进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意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医学健康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一方. 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2] 黄怀信校释, 庞素琴通检. 论语新校释[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1-238.
[3] 张雁灵. 缺少人文精神的医生也许走得快但是走不远[J]. 中国医学人文, 2017(1): 5.
[4]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3.
[5] 刘永亮. 大学生生命自觉的道与育[J]. 教育评论, 2017(3): 104–108.
[6] 胡玉鸿. 弱者权益保护:和谐社会内蕴的建设目标[J]. 法治研究, 2014(9): 3–9.
[7] 张功震. 医学生职业情怀教育的遮蔽与彰显[J]. 医学与哲学(A), 2016(9): 49–51.
[8] 金紫微. 方孝孺人生哲学的立德特征[J]. 道德与文明, 2017(6): 69–74.
[9] 陈计智. 医儒互动为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N]. 中国中医药报, 2017年11月16日, 第1版.
[10] 刘学政. 深化课程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2):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