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 '\\)']]}});
文章快速检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 Vol. 41 Issue (1): 37-39, 43  DOI: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0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陈海华, 张秋生. 古代中医文献敬业观探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 41(1): 37-39, 43.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0.
[复制中文]
CHEN Haihua, ZHANG Qiusheng. On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f ancient China[J]. 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8, 41(1): 37-39, 43. DOI: 10.3969/j.issn.1000-9760.2018.01.010.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济宁医学院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SZ201705)

通信作者

张秋生, E-mail:zqs1994@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0-09
古代中医文献敬业观探析
陈海华, 张秋生    
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济宁 272067
摘要: 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具有医德、医技和医风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各有侧重,互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完备的中医敬业思想体系。其中,医德维度强调医乃仁术、首重立德;医技维度推崇勤求古训、精究医术;医风维度弘扬严谨审慎、重义轻利。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对医学院校开展敬业观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医文献    敬业观    医德    
On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f ancient China
CHEN Haihua, ZHANG Qiusheng    
Institute for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272067,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f ancient China i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medical field, which could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medical ethics, medical technology and medical style.These aspec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with different focuses, jointly comprising the systematic ideology of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o be specific, in the aspect of medical ethics, doctors in ancient China emphasize the humane essence of medical practice, which takes virtue and humanity as top priority; in the aspect of medical technology, they uphold the value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wisdom; and in the aspect of medical style, they carr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eciseness, prudence and justice above material gains.Nowadays, the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among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Medical ethics    

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古代中医文献蕴含着浓厚的敬业精神,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敬业观。可以说,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子华子·北宫意问篇》认为:“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医门法律》也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古人对医者的定义,本身就是对医者敬业观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具体讲,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具有三个维度,即医德、医技和医风。三个维度各有侧重,互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完备的中医敬业思想体系。本文拟从这三个维度为基础,系统梳理和探析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

1 在医德维度,古代中医强调医乃仁术、首重立德

中国古代医儒相通。儒家的仁爱思想深深影响并主导了医德的思想内涵。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医乃仁术”,二是强调“首重立德”。“医乃仁术”体现的是医德的本质属性,“首重立德”是医德的外化显现。几千年来,古代中医正是在这种医德观的指引下,才有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人生理想,以及“儒医”之名[2]

1.1 “医乃仁术”是医德的本质属性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强调医者既要“守数据治”精通医术,又要“从容人事”恪守医德。可以说,《内经》的这种思想奠定了中医学医术与医德两位一体的伦理思想基础[3]。《内经·灵枢》要求医者要“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并且要求对待患者要“举乃和柔,无自妄尊”。这些观点不仅成为后世行医的指导规范,也成为仁爱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系统地论述了医德的重要性。他认为苍生大医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精”,即技术的精湛;二是“诚”,即品德的高尚[4]。“精”与“诚”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筑了“大医”的完美与和谐。《大医精诚》也成为我国最早完整论述医德的文献。孙思邈还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意指医术高超的医生治疗疾病,必定是集中精神,稳定情绪,看到患者首先产生“恻隐”之心,才能树立解除患者“含灵之苦”的决心。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要有高尚的医德。另外,孙思邈还告诫医者,对有钱有地位的人,不能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医技,而“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他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可见,孙思邈的医德观彰显了医德的本质属性。

1.2 “首重立德”是医德的外化显现

千百年来,古代医者正是秉承“医乃仁术”的思想,在医疗实践中才留下了众多“首重立德”的千古佳话。清代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高度赞扬了当时的名医徐大椿所具有的高尚医德。他认为医德与医技如同皮与毛的关系,医德之皮如果失去的话,医技之毛也就不存在了。他指出“人但见先生艺精伎绝,而不知其平素之事亲孝,与人忠”。意思是徐大椿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医技,正是遵循“事亲孝,与人忠”这种高尚医德的结果。《太平广记·神仙传》更是诗意化地歌颂了“首重立德”的医学社会学意义。该文记载道: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自此以后,“杏林”一词成为我国医学界的代称,“誉满杏林”也成为百姓称颂医者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并举的经典词汇。

在倡导“首重立德”的同时,古代医者对种种不道德、反道德的恶俗陋习给予了明确批判或告诫。明末清初的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论》中,列举出便佞、阿谀、欺诈等多种行医的不良现象。认为这不仅是医者的恶俗陋习,而且有违病情,有害医德。他明确提出要祛除这些恶俗陋习,并告诫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5]

2 在医技维度,古代中医推崇勤求古训、精究医术

医是以术载道的职业[6]。《内经·素问》认为医者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就是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内经》之后,这种思想被后代医者传承并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勤求古训、精究医术的敬业传统。

2.1 勤求古训是掌握高超医技的基础

勤求古训是《内经》对医技的基本要求之一。《内经》认为医者不仅要精研医学理论,重视古人诊疗经验,而且还要“每旦读之”,“自强于学”,也就是要对医学经典文献系统学习。历代医学名家都认同《内经》的这种勤求古训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无往而不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了“才高识妙”论。他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玄妙隐微,幽深奥秘,变化无穷。只有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才能探究其精髓。而这种“才高识妙”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勤求古训”。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张仲景有感于自己的族人“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从医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巨著,奠定了中医伤寒病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要求:“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诸部经方。”他还在《大医精诚》中强调:“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的这种“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观点,正是在告诫广大医者,要想成为苍生大医,就必须广博深入地学习医学知识,否则就会误人误己。据《吴氏医话两则》记载,清代医学家吴楚就是勤求古训的典型代表。他“自《灵》《素》而下,以及于近代诸书,无不细心探讨”,而且相互考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2.2 精究医术是掌握高超医技的关键

《古今医鉴》中的“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这句警医箴言,点明了中国古代医者要精究医术的根本原因。正是古代中医这种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医学本质观决定了医者一定要具有精究医术的敬业观。

明代张介宾在《病家两要说》中认为,作为一名医者,一定要精究医术,望闻问切要做到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他指出:“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意思是说,只有胆大、心细、行方、智圆以及才干全面突出,望闻问切综合运用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医生,才可以担当“性命之任”。清代吴尚先在《理渝外治方要略言》中说道:“医以济世,术贵乎精。”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精究医术的重要性。可见,作为一名医者,要想践行“仁术”,治病救人,就要勤奋苦读、精益求精。

3 在医风维度,古代中医弘扬严谨审慎、重义轻利

医学是一门人学[7]。医者的诊疗行为,处处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正可谓“医关性命”。这就要求医者在行医时不仅要严谨审慎,望闻问切不得有丝毫的差错,还要重义轻利,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儒医”的千秋古训。

3.1 行医问诊贵在严谨审慎

作为中医之祖,《内经》特别强调严谨审慎的医风,提出了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8-10]的观点。就是要求医者在行医诊治时,一定要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内经》所倡导的医风,为后来人如何行医问诊指明了风向标。晋代医家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认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一毫有疑,则考校以验。”在这里,王叔和强调了医者的重要职责,明确了诊疗时要百分之百确诊,不得有丝毫疑虑,否则应该反复验证。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强调了严谨审慎的重要性。他告诫医者:“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意思是作为医者,在诊察疾病时,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历代医者均反对行医草率之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批评了草率行医的行为。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意思是如果草率诊治,想要辨识不治之症或判别出可治之症就非常困难了。这从另一方面强调了严谨审慎行医的重要性。

3.2 医者应该成为重义轻利的践行者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历代医者都反对把从医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他们认为医者应该弘扬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9],成为重义轻利的践行者。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可以说,这是关于从医要“重义轻利”的最明确观点。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洽生,亦不可过取重索。”在这里,李挺把医家的“纵守清素”与“不可过取重索”相对比,更加突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中认为:“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车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在这里,陈实功把“重义轻利”的行医作风归结为“仁术”,进一步诠释了“医乃仁术”的本质内涵。

清代吴楚在《医医十病》中认为,普通人会生病,而医者也会生病。普通人的病是躯体之病,而医者的病是思想认识之病。他进一步说:“医之为病,止在一心。心存济人,则诸病不起;心专利己,则诸病丛生。”这句话强调了作为一名医者,一定要在行医时重义轻利,否则也会像病人一样“诸病丛生”。

《内经》曰:“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展示了中医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呈现出中医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0]。尤其是在医学生敬业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敬业观。要结合新时代要求,通过开展“医乃仁术、首重立德”的医德教育,使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医学的本质内涵。通过开展“勤求古训、精究医术”的医技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掌握精湛医技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严谨审慎、重义轻利”的医风教育,使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中铸就“苍生大医”的魅力风范。总之,医学院校要通过对敬业观三个维度的系统性教育,使广大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从而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提高人民群众对医学教育教学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王永磊.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公民篇[M]. 合肥: 黄山书社, 2016: 63.
[2] 张云飞, 李红文. 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6): 11–14.
[3] 申咏秋. 《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77.
[4] 刘晓琴. 从《大医精诚》谈医古文的传统文化思想[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419–422.
[5] 王育林. 医古文[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122.
[6] 程雅群. 医儒相通的三重内涵[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56–61.
[7] 陈妍, 梁伟业. 从《大医精诚》论医学人文精神[J]. 中国医学人文, 2016(8): 12–14.
[8] 姚春鹏译注. 黄帝内经(上)素问[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431.
[9] 邓瑞全, 周美华.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21.
[10]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1).